清晨五点的首衡合作种植基地内,菜农老李带着工人们开始采收当天的第一批叶生菜。两小时后,这些带着露珠的蔬菜被装上中转站商户的冷链货车,中午前就能出现在北京超市的货架上。这种高效的产销衔接,源于首衡打造的“市场+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既保障了城市蔬菜供应,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在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30公里辐射范围内,6000余亩标准化合作种植基地正悄然改变传统农业格局。西垡头村种植大户张国富指着成片的大棚介绍:“我们现在有500亩种植基地,其中冷棚40多个、暖棚100多个,主要种植叶生菜和油麦菜,年产量持续突破。”通过与中转站的稳定合作,原本分散的种植单元已被整合为现代化产业矩阵,形成了从品种选育、采收标准、冷链配送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以前最头疼的就是销路。”张国富深有感触地说,“和首衡合作后,市场工作人员不仅帮我们对接商户,还保障了价格稳定。新建的10个暖棚刚投产就接到全年订单。”这种模式推动农户从“会种地”向“种好地”转变,带动周边基地良种覆盖率持续提升,亩均效益实现连年增长。
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首衡中转站构建起双向保障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与周边种植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订单农业,确保农民种得出、有人收、卖上好价钱;另一方面持续拓展市场与保供项目,吸引商户入驻,扩大蔬菜储备与中转规模,为京津冀地区价格稳定保驾护航。这种双向发力的模式不仅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更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
在龚辛庄的种植基地内,村民王秀兰和工友们正麻利地分装蔬菜:“现在不用半夜赶集,菜价比原来散户收购高出不少。高峰期每天要雇佣三十多个工人。”产销直通模式不仅将水叶菜从田间到货架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还催生出分拣包装、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多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务农不离乡、增收不离地”的愿景。首衡用实践兑现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承诺。
“与周边种植基地深化合作的核心,在于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中转站蔬菜区负责人吴之军阐释道,“我们既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又让商户稳定获取优质货源,同时为农民提供兜底销路,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的良性循环。”通过半径30公里的种植圈层,首衡实现了水叶菜1小时应急响应能力。“去年春节期间,周边基地日调蔬菜量突破千吨,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稳定。”这种“平急两用”的双重功能,正在重塑现代农业价值链。在首衡搭建的产销对接平台上,种植户可实时查看全国批发市场价格走势,商户能提前三个月锁定优质货源。
随着业务拓展,首衡正将合作种植基地范围扩大到100公里半径,计划培育百万亩标准化种植区。通过引进新技术、培育千名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打造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闭环。正如吴之军所言:“我们要让每棵水叶菜都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让应急保供有力度,乡村振兴有温度,百姓餐桌有鲜度。”
首衡集团通过“市场+基地+农户”模式,找到了保障民生与振兴乡村的有机结合点。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农民的腰包日益充盈,乡村振兴获得坚实产业支撑;城市的菜篮子稳稳当当,市民生活得到更好保障。未来,首衡将继续让“每一片菜叶都有奔赴城市的方向”,让乡村的万顷绿意源源不断涌向城市万家灯火,在广袤田野与繁华都市之间架起永续共荣的幸福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