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是种地,现在把地都租出去了,也有这租金了。然后来这打工,又是一笔收入,每天干完活晚上就结账,干活挺踏实。”高碑店市方官镇前曲堤村的田志军站在黄瓜大棚旁,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村变革的真实轨迹。2024年,这个村子整合800亩土地,土地流转与基地务工的双重保障,正改变着千万农民的生产方式与收入结构。
在首衡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站30公里范围内,6000余亩标准化合作种植基地正深刻改变传统农业格局。西垡头村种植大户张国富指着成片大棚介绍:“我们有500亩基地,40多个冷棚、100多个暖棚,主要种叶生菜和油麦菜,年产量持续突破。”通过与首衡的稳定合作,分散的种植单元已整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从品种选育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以前最头疼的就是销路。”张国富坦言,“和首衡合作后,市场人员帮我们对接商户,还保障价格稳定。新建的10个暖棚刚投产就接到全年订单。”这种模式推动农户从“会种地”向“种好地”转变,带动良种覆盖率提升,亩均效益连年增长。
在首衡构建的“市场+基地+农户”生态中,农民不再是产业链末端被动的生产者。土地流转释放了零散小农的地块束缚,规模化基地则成为他们掌握市场话语权的新起点。村民在家门口的大棚里务工,日结的薪资流转着看得见的增收希望,照顾家庭与稳定就业两全其美。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者,正依托首衡平台,稳稳立于现代农业舞台的中央。
在首衡的赋能下,农民角色正经历深刻蜕变:
从“生产者”到“经营者”: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民不再“凭感觉种地”,首衡提供的市场信息与价格保障,使其能依据需求精准规划种植;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零散土地整合成规模化基地,农民在集体协作中共享资源、技术与市场红利;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首衡引入的现代农业技术与标准,推动农民从“会种地”向“种好地”跃升,亩产效益持续攀升。
前曲堤村的田志军和西垡头村的张国富,代表着首衡模式下农民的新形象。土地流转释放了生产活力,基地务工创造了稳定收入,而订单农业则让农民真正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当耕耘者从田间走向市场,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在首衡搭建的平台上,万千农民正成为现代农业的真正主角。未来,首衡将持续深化“市场+基地+农户”模式,让更多农民在土地流转中释放价值,在产业链条中赢得尊严——让每一滴田间汗水都闪耀时代价值,让每一个躬耕身影都挺立为乡村振兴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