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门政策东风下,首衡正以全链条变革响应消费升级大潮。
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这份涵盖9方面23项举措的纲领性文件,直面消费新趋势,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三向发力。
当政策信号释放之际,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上,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宣布首衡集团将长期扮演江西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重要桥梁。一场贯通生产与消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变革已然拉开帷幕。
首衡实践,全链赋能升级产销对接
“必须创新省际产销衔接合作,形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销生态。”方案中这一要求,正在全国各地获得积极响应。
自运营以来,首衡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全国2000多个县530余万亩基地,年助销农产品超千万吨,将农业产业链打造成“兴村共富链”,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动力。
7月30日,江西南昌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上,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共鸣。“政企互信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他开宗明义。
作为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农批市场百强榜首的企业,首衡集团正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政策。
在江西,首衡已搭建起“赣字号”农产品出省通路。赣南脐橙、南丰蜜桔、泰和乌鸡、鄱阳湖水产等“赣鄱正品”通过首衡网络销往全国。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果蔬类产品年交易量不断攀升。
魏树俭宣布进一步升级与江西的战略合作,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江西优质农产品主题推广活动”,重点强化对绿色认证、标准化分级管理的优质果蔬产品的品质化采购。
同时着力拓展以乌鸡、水产、食用菌等高附加值品类为核心的预制菜原料深度合作。
“我们大力推动承载地域文化的井冈山红米、庐山云雾茶等地标产品全国化布局。”魏树俭在发言中强调。政企共建的长效应急保供机制也在同步推进,尤其强化叶菜、根茎类蔬菜等民生刚需品的稳定供应体系。
食品加工:链接田间与餐桌的核心引擎
首衡集团的布局与国家政策高度契合。方案中提出的“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创新地方特色食品”等要求,已在首衡的产业实践中落地生根。
在河北高碑店,首衡集团打造的京津冀预制菜产业园正成为政策落地的核心载体。这座占地42.5万平方米的产业新城,深度融合“食品研发、预制菜加工、中央厨房、集配中心、电商直播、检验检测”六大功能。园区凭借环京津1小时物流圈的区位优势,成为北京预制菜供应的“大后方”,更创新推出“前店后厂”业态——4900平方米的展销体验中心陈列着全国400余家厂商的近万种预制菜产品,后端直连标准化加工厂,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闭环管控。
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目前园区已吸引数十家食品加工企业入驻,良之隆、双汇等龙头品牌在此建立北方基地,推动“粤品进冀,冀品入粤”双向流通。其成功密码在于全产业链赋能:依托首衡北方最大农批市场的原料集散优势,企业可获“产地直采—标准化加工—全国化分销”一站式服务,使江西泰和乌鸡、宁夏中卫枸杞等地域食材转化为即热汤品、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精准呼应方案“开发新型加工产品”要求。
冷链升级,夯实流通硬支撑
冷链物流是农产品流通的命脉。方案特别强调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这一要求在首衡集团得到超前落实。
2024年6月,河北高碑店市,首衡智慧冷链二期项目全面开工。作为京津冀民生保供的“压舱石”,项目采用智能休眠技术恒温储藏,集成食品安全追溯、电子结算交易、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系统,大幅提升仓储保鲜效能。
“二期建成后,与一期项目合计存储能力将达50万吨,成为京津冀地区技术最先进、应急保供能力最强的智能化仓储平台。”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在开工仪式上表示。这一超大体量冷库集群将冻品、水产、肉蛋禽等业态存储运营能力提升至新高度,为入驻商户提供全国市场竞争力支撑。
与此同时,在湖北孝感,首衡城二期50万吨级智慧冷链中心建设进入收尾阶段。该项目运用“互联网+全冷链”模式,集仓储、加工、智能配送于一体,与高碑店项目形成南北呼应。
高碑店项目地处北京以南、雄安以北的黄金区位,距天津不到两小时车程;孝感项目则坐拥武汉都市圈腹地优势。双枢纽通过智能物流车辆调度系统协同运作,构建起覆盖华北、华中的生鲜仓储网络。
从江西的政企共建长效机制到“南北双核”的智慧冷链中心,首衡模式正成为政策落地的生动实践。当最后一车建材即将撤出孝感工地时,工人们不会想到,他们浇筑的不仅是混凝土基座,更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的一块关键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