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首衡城的灯火刺破夜幕。挂着鄂、湘、鲁牌照的货车排成长龙,满载沾露的青菜、带泥的萝卜、裹着网套的菜花,一辆接一辆驶过磅秤。
喧嚣里,车灯晃过一群弯腰弓背的身影——他们后背绷成一道弧线,几十斤重的货物稳稳当当地扛在肩头,脚步踩着货车与货架间的水泥地。
20米外的分拣区,另一群人十指翻飞:洋葱按个头滚进不同袋子,西红柿被迅速套上泡沫网,手指掰掉茭白外皮的声响清脆而密集。
他们是首衡城的基层就业者,用肩膀撑起这座华中超级“菜篮子”的昼夜流转,也扛起了属于自己的生计与尊严。
“力气换现钱,踏实”
“这车西瓜32吨,趁现在还凉快,赶紧卸完,加把劲!”48岁的桂继清抹了把汗,弓身扎进堆满西瓜的车厢,后背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得发暗。
来首衡城当装卸工前,他在工地抹灰,工资常被拖欠,直到听说首衡城能找到稳定工作,才决定试试。“不拖欠工钱,卸完一车算一车,旺季一个月能挣上万块钱。”
像桂继清这样的装卸工,仅首衡城自建的装卸队就有近200名,这还不包含商户自己招聘的装卸工,而这些装卸工多数是周边县域的农村劳动力。他们按件计酬,少的一月能挣六七千,熟手摸透了"巧劲",月收入一万以上不在话下,比当地工厂普工的平均工资高出一大截。


为更好地服务灵活就业者,2024年9月1日,首衡城零工驿站正式揭牌运营,这个350㎡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集招聘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于一体,成为就业者的“求职港湾”。
“门槛低,但路宽”
“不怕慢不怕累就行!”50岁的张大姐左手手腕处有道浅浅的疤,走路时左手总会轻轻蜷着。七年前在小厂打工时被机器蹭伤,左手不太利索后就没了稳定活计,经零工驿站介绍,找到了合适的营生,在B区水果商行做洗碗工。“刚来时怕拿盘子晃悠,老板娘教我用右手托着盘底,现在越做越熟练了。”
“只要肯干肯学,来了就有岗位。”零工驿站负责人万经理说,市场特意优先吸纳农民工、脱贫户。截至目前,已有2140名求职者登记就业需求,发布岗位2731个,成功促成1198人次就业,其中52名就业困难人员顺利上岗。
“肩膀上的家,沉但暖”
中午12点,日头正烈,货堆投下的阴影成了天然餐桌。工人们坐在小板凳上扒盒饭,偶尔抬头说笑两句,汗水顺着脸颊滚进饭盒里,没人在意。
59岁的黄阿姨戴着橡胶手套,一捏一掐便分出茭白的等级。她曾是留守妇女,如今每天经手3吨蔬菜,计件工资让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不用啥技术,纯靠双手干,分得越快赚得越多。”
在首衡城,每件货物都带着泥土的温度,无论是装卸工、帮厨,还是分拣工,他们工作的身影里都藏着最实在的生存哲学:不偷懒、不抱怨,力气换回来的,都是家里的盼头。这里没有“躺平”的余地,却给了无数普通人“站直”的底气。
作
为华中地区重要的保供枢纽,首衡城农产品交易量已超千万吨。而灵活用工、按劳取酬的模式,让干得多的人拿得更多。这些人,既是市场运转的“齿轮”,也是乡村振兴里“就近就业”的鲜活注脚——他们用肩膀扛起来的,不只是货物,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