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装卸队工人姜建民搓着满是老茧的手:“年龄大了,在别处打工,不好找地方了。” 年龄、学历、技术——无形的门槛,曾让多少渴望劳作的双手无处安放?
和他一样,宋贵显也曾辗转于零工的缝隙。还有那些拉着板车的身影,守着修车铺的匠人……他们,曾是就业市场里被折叠的一页,是“卷不动也躺不平”的沉默大多数。
被折叠的年纪在首衡重新展开
上午八点,首衡高碑店市场早已人声鼎沸。53岁的姜建民弯下腰,肩膀稳稳接住一箱80斤重的苹果。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滚落,洇湿了工装的领口。“一天搬个十几吨,力气活,习惯了!”他说道。
2018年,姜建民从北京“退”到了这里。“年龄大了,在别处打工,不好找地方了。”但在首衡,他扎下了根。“装卸队不挑人,老板也很照顾我们。”他言语朴实,带着感激,“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能挣份钱养家,就挺好。”看着眼前的市场越来越大,商户越来越多,他眼里有了光:“活也多了!多劳多得,现在我赚的钱更多了,也在高碑店买了房。”
对姜建民来说,首衡这片热土,稳稳托住了他养家的担子,也安放了他不再年轻的岁月。
和姜建民一样,宋贵显也曾在漂泊里寻一份安稳。“我老家是吉林的,以前哪都跑,北京、黑龙江,南方也去过,活不稳定,心也悬着。”
来首衡是个偶然。朋友说 “这边首衡做得不错”,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来了,一待就是这些年。“最开始就觉得活稳,后来看着园区一点点扩,二期建起来,商户多了,车也多了,心里就踏实了——这地方能长长久久。”
如今他在装卸队带着五六十号兄弟,淡季六十人,旺季能到百十来号。从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到六十岁,他都熟门熟路:“排班自己灵活安排,多干就多挣!”宋贵显的语气里透着扬眉吐气的劲儿,收入是最实在的底气。“头几年一个月也就五千来块,现在稳定在七八千,过年过节旺季能更高,比以前多挣两千多呢。” 这增长不是凭空来的——园区越热闹,他们的活就越足。更让他满足的是,靠着这份稳定收入,他在高碑店买了房,把家安在了这里。“原先在吉林,现在定居这儿,能顾着工作,也能照顾家。孩子大了,一家人在一块儿,比啥都强。”
从吉林到高碑店,从四处打零工到有了固定的“战场”,宋贵显眼里的光越来越亮。“首衡夏天会给我们发藿香正气水、瓶装水,不光给活儿干,还让人心里暖。”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首衡越做越大,商户越来越多”,这样手里的活更稳,口袋里的钱更足,“家里安稳,我们干活也更有劲儿”。
从漂泊异乡到扎根立业,首衡接住了他的汗水,也托住了他对安稳生活的所有期待。
市场西侧,“良虎售后服务站”的卷闸门总是早早拉起。负责人马鹏超正蹲在一辆送货三轮车旁,仔细检查轮胎。旁边,学徒小刘拿着工具,眼神专注。“学修这个,上手快,活也不脏,”小刘刚满18岁,话语实在,“师傅说了,这是门手艺,是‘铁饭碗’。”
马鹏超的店不大,人情味却浓。他深知拉货师傅的辛苦和时间就是金钱。车坏了,要是两小时修不好?他二话不说,推出一辆擦得锃亮的备用车:“先用着,别耽误你跑活儿挣钱!”铅酸电瓶需要定期加电解液,这原本是笔小收入,他却坚持免费。
“首衡养活了我们这一圈人!”马鹏超这话发自肺腑。市场里川流不息的三轮车、板车,是周边几十家修车铺生意的源头。他的小店养活了四个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学修三轮车了,这个不脏,上手快。像我们手艺精、肯吃苦的老师傅,月入能过万。”
“可别小看这些拉货的师傅,凭力气吃饭,开上好车、住进新房的真不少!”马鹏超笑着说。市场里不少是夫妻档或父子兵一起干运输,活儿是辛苦,但一年下来,净落十几万的大有人在。他这小店,就像首衡庞大产业网上的一个温暖节点。市场的车轮转得欢,拉货的师傅才有奔头;奔跑的车子多了,他的修车铺才忙得热火朝天;铺子兴旺了,才能给小刘这样的年轻人一个学手艺、奔前程的机会。他最大的愿望简单又实在:“就盼着首衡一直这么红火下去!” 市场的火苗旺了,他们这些小生意人的日子,才更有光亮。
姜建民扛起的,是一箱箱沉甸甸的货物,更是一个家安稳的重量。
宋贵显挺直的腰杆,是生活有了着落后,自然挺起的脊梁。
马鹏超铺子里那盏亮着的灯,照亮的不仅是待修的车轮,更是像小刘这样年轻人在首衡找到的学艺之路、生计之门。
首衡没有动听的许诺。它用实实在在的市场规模,用日夜不停流转的货流车流,向那些曾被年龄、学历、手艺门槛拦住的人,敞开了大门。这扇门里,认的是肯干的心,凭的是实打实的力气和手艺,换回的是月月不落空的收入,是那份“心里有底”的踏实。
当别处还在为“35岁门槛”争论,在首衡,53岁的姜建民正稳稳地扛起新家的希望;当简历石沉大海让人焦虑,18岁的小刘正稳稳地拧紧人生的第一颗螺丝。年龄,在这里不是句点,是人生履历在汗水中重新落笔的地方;勤劳,在这里不是空话,是丈量“稳稳幸福”最实在的尺子。
首衡集团——让产业扎根生长,让就业有路可循,让每一滴踏实劳作的汗水,都浇灌出稳稳的幸福。在这里,扛起生活的重量,也扛起了一份稳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