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双碳篇】屋顶“阳光”变“绿电”:首衡集团践行ESG年均682万度减碳实践样本

日期:2025.10.27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2575

在“双碳”目标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宏大背景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中的“E”维度的权重正被企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对于农产品流通这个关乎亿万民生的古老行业而言,尤其是冷链物流,其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制冷系统、庞大的仓储空间和高密度的物流穿梭,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耗电大户和碳排放大户。




当行业普遍面临高能耗与绿色转型的迫切压力时,作为中国食品流通领域的领航者,首衡集团如何破局?

首衡集团选择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一场以光伏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革命,正在其高碑店智慧冷链物流园悄然发生。通过将闲置的巨大屋顶转化为高效的绿色电站,首衡不仅在破解自身的碳排放焦虑,更在为整个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一个可感知、可复制的智慧零碳园区实践样本。


标志性工程

从6MW“样板间”看智慧零碳园区


首衡的绿色实践,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是已经落地生根的具体工程。2025年5月,首衡智慧冷链光伏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成为其ESG答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标志性工程,位于首衡高碑店智慧冷链物流园的屋顶。对于一个总占地超6000亩的超大型园区而言,其屋顶面积本身就是一笔沉睡的资产。首衡的绿色战略,首先做的就是唤醒这片沉睡的资产,让阳光成为驱动园区运转的新动能。


1.“阳光”变“绿电”:一本精准的经济账与环境账

此次落地的光伏项目,其直流侧装机容量达到了6MW。并网发电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将高达682万度(kWh)

这682万度“绿电”的注入,首先带来的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它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园区庞大的冷链仓储制冷系统,有效满足了园区大量的日常运营电力需求。这不仅意味着每年数百万用电成本的节约,更意味着首衡为自身的核心运营换上了一颗“绿色、稳定、低成本”的能源心脏,构筑了应对未来风险的经济护城河。



而在这本经济账背后,是一本更具长远价值的环境账。

根据专业测算,仅这一个6MW的项目,在其25年的全生命周期内,累计发电量预计可达1.7亿度。这相当于累计节约了5.1万吨标准煤的燃烧,并累计减少了高达14.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14.3万吨二氧化碳,这个数字的意义远超其本身。它标志着首衡集团在打造智慧零碳园区的道路上,迈出了从0到1的关键一步


2.从“能耗中心”到“产电中心”的模式革新

在业内人士看来,首衡此举也是循环经济的经典范例。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物流园区的属性定位,将一个纯粹的能耗中心,创造性地升级为一个“产电+用电”一体化的绿色能源中心

这不仅是简单的能源叠加,更是智慧的体现。通过智能微网系统,屋顶产生的“绿电”与传统电网的电能实现智能调度、削峰填谷,优先保证高能耗的冷链设施使用清洁能源。



这一样板间的成功,证明了农产品流通行业完全有能力摆脱高能耗的刻板印象。它激活了行业内最被忽视的屋顶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宏大蓝图

从682万度电到3.78亿度电的减碳雄心


如果说6MW的样板间展示了首衡的绿色实践起手式,那么其后续的宏大蓝图,则真正彰显了其作为行业领航者,志在系统性重塑行业能源结构的战略雄心。

在首衡的规划文件中,“首衡光伏整体项目”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核心工程。这个整体项目所描绘的,是一个比6MW样板间庞大数十倍的绿色能源版图。

首衡光伏整体项目的计划总装机容量,高达惊人的360MW。据测算,360MW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将跃升至3.78亿度。在其25年的全生命周期内,累计可节约的标准煤将达到289万吨,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更是高达751万吨。




从6MW到360MW,这绝非简单的数字相加,它代表着一场从点到面的质变。这一规划一旦全部实现,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将是指数级的飞跃。

它清晰地表明,首衡正将绿色新质生产力,内化为集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这不再是应对外界压力的被动之举,而是企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主动自觉。

这一蓝图的意义在于,它将彻底改写首衡集团的能源结构。通过在全国多节点、多基地的战略布局中,系统性地铺开光伏项目,首衡致力于将旗下所有高能耗园区,都复制成高碑店这样的智慧零碳园区。




当一个行业的头部玩家开始以如此大的决心和体量,系统性地转向清洁能源时,它所撬动的,将是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变革。首衡的减碳雄心,正在为彻底撕掉农产品流通业的能耗标签,提供最强劲的动力。


系统性实践

贯穿仓储运输的“绿色物流组合拳”


屋顶光伏,解决了清洁电力从哪里来的开源问题。但一个真正成熟的ESG体系,还必须回答能源往哪里去的节流问题。

首衡的答案,是一套覆盖仓储、运输等所有关键环节的绿色物流组合拳。它证明了首衡的“E”实践,是全链路、立体化、系统性的


1.仓储端:用先进制冷技术降低能耗

在物流园中,冷链仓储是最大的能耗黑洞。首衡的策略是技术降耗。

首衡全面采用先进制冷技术,替代传统的粗放式制冷。这包括引入智能温控系统,对不同品类、不同储藏需求的农产品进行精细化、分区域的温度管理,杜绝一刀切式的能源浪费。同时,采用高效能的压缩机组和更优质的保温材料,从硬件上锁住冷气,最大限度减少冷量损失,实现用更少的电,办更多的事。

此外,在市场运营的公共区域,集团也全面安装节能照明设备,从点滴之处降低园区的整体基础能耗。




2.运输端:从场内到干线的全面“换绿”

物流是园区的血脉,也是移动的碳排源。首衡的组合拳在运输端双管齐下。

首先是场内短驳100%电动化在园区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货物短驳、分拣和周转需求。首衡果断推行场内短驳车辆100%电动化。这一举措,彻底消除了园区最后一公里的尾气排放,在实现零碳排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园区的空气质量。



其次是干线运输力推新能源重卡。如果说场内短驳是毛细血管,干线运输就是主动脉。首衡正大力推广和应用新能源重卡,并引导合作的物流商户优先选用清洁能源车辆。通过发挥自身庞大的货源集聚优势,首衡正向其庞大的物流生态圈,传导出清晰的绿色信号,推动动脉物流的低碳转型。


3.末端:联动商户推广环保包装

首衡的绿色视野,甚至延伸到了交易完成后的末端:包装。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塑料和泡沫垃圾,是另一个环境治理的难点,仅靠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全链条的绿色闭环。因此,首衡积极携手多家行业协会,并联动园区内的广大商户,共同推广环保包装。

通过鼓励商户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首衡正试图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将ESG的“E”理念,从能源、运输,贯彻到业务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




从屋顶6MW的样板间,到360MW的宏大蓝图,再到覆盖仓储、运输、包装的全链路绿色组合拳,首衡清晰地展示了一条从点到面,再到“体”的系统性进化路径。

在双碳时代,ESG早已不是企业的成本项或公关点缀,而是构筑未来核心护城河的竞争力。



首衡的实践证明:绿色能源,就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将高悬于屋顶的阳光转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绿电,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规避了可能的碳税等政策风险,更赢得了政府、资本市场和下游合作伙伴的绿色信任。

它不仅照亮了首衡自身的智慧零碳之路,也为中国庞大而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下,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样本。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