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当周仁威带着十几车南方水果驶入河北高碑店首衡市场时,他并不知道,这将是一场彻底改变事业与生活的开始。如今,这位湖北果商已拥有年销500车柑橘、荔枝的稳定业务,并建立起以口感与分级为核心的中高端水果品牌。
“农产品流通的本质不是搬运,而是价值重塑。”周仁威坐在首衡市场的档口里,身后是整齐码放的柑橘货箱。早晨五点到下午两点的工作节奏,让他有充足时间陪伴家人甚至发展健身爱好——这在与时间赛跑的生鲜行业堪称奢侈。
抉 择
从观望到扎根,危机中见真情
2020年,北京周边农产品流通领域遇到特殊状况,经营陷入停滞,他带着全部家当和十几车货,毅然扎进高碑店这个陌生的市场。

“客户急着要货,但这里连固定装车时间都没有。”周仁威回忆初到首衡的十天里,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然而,首衡的区位优势让他看到了希望:京港澳、京昆高速交织的物流网络,辐射整个北方市场。更关键的是,市场管理者的应对方式让他印象深刻:“最困难时,管理员把自己工作餐让给我们,20小时连轴转帮商户协调问题,这种态度在其他市场很难见到。那种共渡难关的诚意,让我们决定留下来。”
突 围
从“论斤卖”到“论品卖”
周仁威主营柑橘和荔枝两大南方应季水果,年销量达400-600车。在行业普遍“以量取胜”的背景下,他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自建中高端品牌,深耕口感与分级标准。

“以前客户追求便宜,现在更看重‘好吃’。”他举例说,柑橘类产品需满足糖度、果径、果面光洁度等多重指标;荔枝则需在6-8月旺季时把控新鲜度和甜酸比。“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动态调整标准,比如超市渠道要求小包装、出口方向强调外观一致性。”这种精细化运营,让他的货品在旺季时供不应求,甚至吸引东北、山西客户主动上门合作。
2024年行业进入“内卷期”,周仁威反而加大品质投入。“市场淘汰的是投机者,留下的是硬实力玩家。我们今年升级品牌,就是要‘卷出品质’。”
共 生
市场的“制度润滑剂”
在首衡,周仁威最常提及的词是“润滑剂”——市场管理员不仅是商户间的沟通桥梁、秩序维护者,更是商户权益的守护天使。一次果品打蜡的恶意举报事件,让他深刻体会到平台的护航价值。

当时有竞争者恶意举报他的果品打蜡超标,若按常规流程,15车货将被扣留检测,导致巨额损耗。但市场管理层启动应急机制:先做市场快速检测,监测产品合格后,保障货物正常流转;同时将样品送专业机构复核,最终证实举报不实。“这一次挽回了15车货、六七个商户的损失,这背后是市场对农产品流通特性的理解——批次多、周转快,若没有市场协调,这批货就是白白损失掉了。”
这种制度化的护航能力渗透在日常细节中:孩子转学,市场出具证明简化流程;极端天气,管理员提前协调装车通道;甚至核酸检测点直接设在场内各处,“省下排队几小时,商户能多睡一会儿”。 周仁威说。
重 构
从生存到生活的迁徙
迁徙带来的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有生活方式的革新。周仁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北京时全家年开销近40万,孩子读私立学校、租房成本高;迁居高碑店后,购房安家加上公立学校教育,年支出降至10余万。

更显著的变化是工作节奏。曾经“早5晚9”的奔波状态,变为现在的“早5晚2”——下午两点收工后,他能健身、爬山或参加商户读书会。“现在同行聚会不再是喝酒解乏,而是交流骑行路线或育儿经验。”
这种“生活归生活、生意归生意”的状态,让许多如他一样的二代商户真正扎根,甚至吸引更多同乡加入首衡。
面对未来三年,周仁威的规划清晰务实:一是推进果品标准化,对接出口和商超渠道;二是借力首衡自采平台,尝试线上宣传与线下引流结合;三是跟随首衡市场全国化步伐,在湖北孝感新市场开拓分店。
“首衡的集群效应正在放大”他指着场内的冷链车说,“这里物流效率全国领先、冷库配套完善,甚至未来线上集采能帮我们触达终端客户。”他特别提到,市场近期正在与商户探讨供应链建设,推动行业从“关系型合作”转向“效能型合作”。

五年时光,相较于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宏大转型,或许只是短暂一章,却足以让一位果商完成从传统批发到品牌经营的关键跃迁。周仁威的五年首衡路,恰逢这个北方枢纽市场快速崛起的黄金期。当他说出"过去是一起经历成长,现在更完善稳定,未来由市场引领"时,背后折射的正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的价值重构:品质成为终极壁垒,服务化作最深护城河,而商户的个体奋斗得以超越时空局限,最终汇入更宏大的农业供应链升级的时代洪流。

这五年,他亲历了平台与商户如何通过价值共创实现双向赋能:市场以制度化护航回应行业痛点,商户以品质坚守赢得发展空间。这种共生共长的生态,正是首衡从区域市场迈向全国性枢纽的底层逻辑,也是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