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吹来一季新甜。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2025年的这个金秋,70年恰好与采收季叠加。这七十年间,天山脚下土地孕育的甘甜,不再局限于地域边界,而是一步步走出山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串联田间到餐桌的现代流通枢纽,首衡正为这份甜搭建起稳定的传递通道——既让更多人看见新疆物产的醇厚,更让这份来自土地的清甜,稳稳当当抵达全国每一张餐桌。
人 物
小罗与“市场”
安外尔·伊敏——首衡高碑店市场“鑫佳罗”负责人,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小罗”。提起童年新疆的味道,他还是先说葡萄:“那时候葡萄多,但留不住。”没有冷库,家里把瓜果搬进靠北的屋子里“避凉”,什么季节下来就吃什么季节的果子。

来到首衡高碑店市场后,他真正接触到来自天南海北的水果,见识了更全的品类、标准化的冷库,也了解到能把水果“说清楚”的分级与追溯体系。对他而言,从“挑果”的经验判断走向“挑级”的标准确定,路走得更宽了、心也更踏实了。
小罗笑说,如今全国哪里都能吃到新疆的味道;而他们要做的,是把“能吃到”变成“吃得到、吃得好”。要把这种确定性从摊位前延伸到更远的餐桌,功夫还得下在前端——产地。
产 地
标准立起来
如何把好味道送得更远?起点在产地。2025年8月,首衡沿着南北疆主产区,深化与伽师、阿克苏、库尔勒、哈密等地的协作,聚焦新梅、香梨、苹果、红枣、哈密瓜等“名片”品类;携核心采购商在地头、分选线与座谈桌旁把“源头合作”做深做细——从采后预冷到光电分选、从统一箱规到追溯标识,一环扣一环提升标准化与稳定性。



在伽师,与新梅产业方建立产业共建协作关系;在阿克苏,面向地区农业端形成框架性衔接;在哈密,与哈密瓜产业链平台达成采购意向。标准先行、机制跟进,源头与市场的距离被进一步压缩。下一步,果子的质量要在“路上”被同样稳稳托住。
路 上
温度保得住
当果子离开地头,真正考验开始了。干线与支线冷链协同,全程温控日志与异常提醒,让每一车货“按级到港、按时抵达”。一箱一码的追溯,把“看得见的质量”和“查得到的路径”连接起来。

对于市场上的小罗们,这意味着在途损耗更低、到货确定性更强,“敢卖、敢运”不再是偶然体验,而是可重复的日常。车到市场,抵达还不是终点——还要匹配好渠道与需求。
市 场
抵达更稳定
在市场侧,首衡以华北、华中、西南的集散网络为枢纽,按等级匹配商超、餐饮、社区等不同渠道,形成“以需定配、以级定价”的常态化联结。前端的科学种植与后端的消费需求由此实现精准对接,“产地直供—市场直销”更高效、更稳定。网络越织越密,“疆味”的路也越走越均衡。

让“疆味”走得更远,也要走得更均衡。华中枢纽的孝感首衡城,正在把“疆品入鄂”做成一条畅通通道:2024年疆品入鄂项目启动后,政企协同、产销对接、招商与展销串联成链;今年夏天,又有大批新疆精品西瓜通过平台甜蜜入鄂。稳定货源、清晰分级与更合适的价格,被带到更广阔的消费侧——既让产业端“卖得远”,也让消费者“买得好”。从华北到华中,“疆味”的版图在协作中持续扩容。
70年的刻度,也是路的尺度。纪念的方式,不止于一句口号,而在于一车车“有保障地抵达”。首衡将继续与新疆及更多优势产地并肩,把产地的确定性、在途的稳定性、市场的匹配度,汇成四季皆可新鲜抵达的“新疆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