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00后小伙的10年破局路:深耕首衡市场,撬动全盘生意

日期:2025.11.02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2613

凌晨五点半的首衡市场,冷链货车的轰鸣声刚划破天际,王港已站在自家冷库前核对订单。这个00后青年,用十年时间在这里完成了从“小摊贩”到“全品类供应商”的蜕变,把菌类生意做成了覆盖多产地、服务全客群的稳定版图,他就是首衡建强商贸的王港。


一次“信任之选”小档口变身大舞台


王港与蘑菇的缘分,始于保定。早年,他和哥哥守着一个小档口,只做口蘑批发,品类单一、客源有限,生意始终在“小打小闹”的圈子里打转。2015年,首衡市场开业的消息传来,成了他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是我哥去考察的,他看了市场的规划和规模,回来就说‘搬’。”王港回忆,我哥从事口蘑批发生意三十多年了,我相信他的判断。这份信任,让他告别了保定的舒适区,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奔赴首衡开启新征程。




初到首衡时,王港从熟悉的口蘑生意起步,在一期市场租下一个小档口。借助首衡的平台优势,王港的生意版图逐步延伸,从最初的一个档口扩展到现在的六个档口;客户群体从本地小商贩延伸到超市、饭店,甚至吸引了全国范围的远程采购商;品类也从单一的口蘑,慢慢加入牛肝菌、虫草等小众菌类和羊肚菌、猴头菇等高端菌类,最终形成“全菌类覆盖”的格局。如今,他的档口里仅口蘑一个品类日均流转达10吨。十年间,经营规模较初到首衡时翻了数倍,当年的“小摊贩”,彻底蜕变成首衡市场里的“菌类大户”


从产地到餐桌把“新鲜”做到极致


生鲜生意,拼的是速度,更是对“新鲜”的极致坚守。王港深知,菌菇这类食材,鲜度就是生命线,一旦把控不好,不仅砸了招牌,更会辜负客户的信任。为了守住这份“鲜”,他采用“产地直采+冷链运输”的模式,在全国各菌菇产区合作种植基地,从产地采摘下来的菌菇,通过首衡集配的冷链车直接运往市场冷库,凌晨到库、白天分拣打包,当天就能完成分销,“客户收到货时,菌菇还带着产地的新鲜劲儿,这就是我们的底气。”王港笑着说。




他的一天,完全是跟着生鲜流转的节奏走的:凌晨五点半到市场开单,上午主要给集配平台和二级批发商配货,下午则对接商超、饭店和本地小商贩的零散订单,晚上还要给产地下单,确保第二天的货源充足。客户类型杂,需求也不一样,“超市要稳定的品质,小商贩要灵活地补货,全国远程采购商则看重物流时效,”王港和团队十多个人分工明确,靠着冷库保鲜和冷链高效配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把损耗降到最低


首衡赋能日子和生意一起“往上走”


“我能把生意做到今天,离不开首衡平台的支持。”王港常说,首衡不仅给了他一个经营的场地,更给了他把生意做大的“底气”——从优先安排客流量大的档口,到主动对接客户、提供宣传支持,再到完善冷链物流、解决仓储难题,市场的每一份助力,都成了他生意成长的“助推器”。




这份助力,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生活的改善:王港如今的收入,比在保定时翻了好几倍;孩子在高碑店顺利入学,教育得到保障;他还通过贷款在当地买了房,把家安在了首衡周边,彻底从“外来商户”变成了“本地居民”。

王港凭借着勇气、毅力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逐步在首衡市场站稳了脚跟。从保定的小档口到首衡的菌类全品类供应商,王港用十年时间证明:选对平台,守住初心,平凡的生意也能走出不平凡的路。未来,他表示还要和首衡共同成长,一起把“新鲜”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分享到 :